X

曜彤.手记

随记,关于互联网技术、产品与创业

  1. 引言 - 群体的时代
  2. 第一章 - 群体的普遍特征,群体思维的心理法则
  3. 第二章 - 群体的情感与道德
  4. 第三章 - 群体的情感与道德
  5. 第四章 - 群体信念的宗教形式
  6. 第五章 - 群体的意见和信仰的遥远成因
  7. 第六章 - 群体意见的即时成因
  8. 第七章 - 群体的领袖和他们的说服手段
  9. 第八章 - 群体的信仰和意见的可变范围
  10. 第九章 - 群体的归类
  11. 第十章 - 所谓的犯罪群体
  12. 第十一章 - 刑事法庭的陪审员
  13. 第十二章 - 选民群体
  14. 第十三章 - 议会

《乌合之众:群体心理学》摘录

第一次读这种心理学相关的著作,内容很难形成具体的意象,不是很好读。

引言 - 群体的时代

  1. 文明的巨大变化,是人民的思想变化的结果。

  2. 群体力量的诞生,首先是通过一些渐渐根植于人们心灵之中的理念的传播,然后是经过一些个体渐渐形成联合,使一些原本只是理论层面的观念得以实现。

  3. 到目前为止,创造和引领文明的,一直是少数的知识精英贵族,从来都不是群体。

  4. 对群体心理的了解,对一位政治家来说,可以构成他的资源。

比如,美国总统竞选时对民众(群体)的演说。

  1. 群体的心理显示,法律和制度对于群体的冲动本性几乎不产生作用,群体没有能力具备任何意见,除了那些被暗示的意见以外。从纯理论的平等衍生出来的规则,无法引领他们。只有那些在他们的灵魂中产生的印象,才可以诱导他们。

感性认知是直接的,而群体更加关注于情感而非理性。对于音乐也是如此。

  1. 科学向我们许诺了真理,或至少是我们的智力可以理解的种种相互关联的知识;科学从未向我们许诺和平,也没有许诺幸福。科学高高在上,对我们的情感漠不关心,听不到我们的哀怨。而且,任何东西都无法挽回已被科学驱散的种种幻想。

但引领群众的却通常是某种幻想。

第一章 - 群体的普遍特征,群体思维的心理法则

  1. 有意识的人格不再存在,情感与思想都被引向同一个方向,这是即将组织起来的群体的最初特征。

  2. 我们有意识的行为,来自一个无意识的基质,它主要由遗传的影响所构成。一个种族的所有个体之间都相似,主要是通过构成一个种族的灵魂的无意识元素。而这些由无意识统领的性格上的普遍品质,一个种族内的大多数正常人都在同一程度上拥有它们。因此,在集体的灵魂中,人们的智力和才干,以及因之而产生的个体性就消失了。异质性淹没在同质性之中。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主导。

实际上就是放弃思考,团体中的个体将思考这件事交给了别人。

  1. 群体中的个体的主要特征:

    • 人数带来的安全感导致行为的放纵;
    • 心理的传染(具有互动性,可以强化群体的意识);
    • 易于接受暗示,丧失个人意志,受控于领袖。
  2.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比个体更低。但从情感的角度,以及由这些情感引起的行动的角度来看,群体根据不同的处境,可以比个体更好或更坏。一切都取决于群体如何被暗示。

一些例子:东征的十字军 vs. 群体罪犯、大麻合法化、反堕胎法案的通过。

第二章 - 群体的情感与道德

  1. 群体的行为,更多是受到脊髓的影响,而非脑子的影响。个体具有控制他的反应的能力,而群体则失去了这一能力。

  2. 群体一直在无意识的边缘徘徊,接受各种暗示,受到那些无法求助于理性的影响的人才有的情感暴力的驱动,缺乏批评精神,只能显示出一种极度的轻信。

要学会具有批判精神,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后对可疑点表达不同观点,敢于说“不”

  1. 群体的观察,是所有观察中最容易出错的,往往只是代表了一个个体的幻觉,这一幻觉通过传染的途径,暗示了其他所有人。

  2. 我们应当把历史书看作是纯想象的作品,这是对一些没有被好好地观察到的事实的虚构式叙述,外加一些事后形成的评论。

  3. 让群体感到震撼的人,是一些传奇的英雄,而非真实的英雄。

  4. 群体有时是可以拥有非常高的道德品性的,取决于具体的暗示(可能是无意识地)。

  5. 群体只懂过于简单和极端的情感,所以,人们向他们暗示的意见、观念和信仰,他们不是全盘接受,就是全盘否定,不是把它们当作绝对真理,就把它们当成绝对的谬误。

  6. 群体对于它认为是真理或错误的东西不带任何怀疑。群体既不宽容,又很专横。

第三章 - 群体的情感与道德

  1. 根本性的理念,我们可以用一条缓缓流动的巨大河流中的水来代表;而临时的观念,则是小小的浪花,总是在变化,在表面骚动,而且,尽管没有真正的重要性,却比河流本身的运动还要显眼。

  2. 观念尽管已经为了让群体理解而经受改变,但它们只有在进入了无意识,并成为一种情感的时候,才开始起作用。

  3. 集体逻辑的特点就是:将并不相似的、只有表面关系的东西联想起来,将所有的个案马上普遍化。那些知道如何操纵群体的演说者,总是将这一类的联想介绍给群体。

  4. 群体只能通过意象来思考,他们只能被意象来影响。比如戏剧表演,以最清晰的方式来表现意象,总是对群体产生重大的影响。由意象暗示出来的情感强烈到了一定的程度,就跟惯常的暗示一样,具有了转变为行动的趋势。人们往往津津乐道在那家民众剧场发生的故事,里面演叛徒角色的那个演员出来的时候,都要有人保护,否则他会遭到那些因其想象的罪行而愤怒的观众的暴力。

说明人们可以如何轻易地暗示群体。

  1. 所有能震撼群体想象力的东西,都会表现为一个吸引人的、清晰的意象,无需附加的解释,或者只有一些美妙的事实伴随它们:一次伟大的胜利,一个伟大的奇迹,一次严重的罪行,一个伟大的希望。重要的是,要将事情作为一个整体来介绍,而且永不指明其来源。掌握了震撼群体想象力之道,便是掌握了统治之道

第四章 - 群体信念的宗教形式

  1. 说一个人有宗教性,并不仅仅因为他崇拜一个神灵,而是当他将自己神智的所有能力,自己意志的所有力量,自己狂热的所有热情,都服从于一种事业,或者一个人,任其成为自己情感和行为的目标和向导。

  2. 群体的信念,具备这些内在于宗教情感的各大特点:盲目的顺从粗暴的不宽容强烈的宣传欲望

  3. 政治信念、神圣信念和社会信念,只有在具备了宗教的形式(上述)之后,才能在群体身上安家落户,因为这样可以让信念免于辩论。

第五章 - 群体的意见和信仰的遥远成因

  1. 传统思想最顽固的保守者,最固执地与变化相对立的,恰恰是群体。

  2. 永远都不担心是否对称,而去担心是否有用;永远不要仅仅因为一样东西不符合标准而去除它;永远不要创新,除非感到了不适,那时再去创新不迟,而且创新到消除不适,即适可而止;永远不要提出一项比我们要弥补的特例更普遍的条款;正是这些规则,从约翰王到维多利亚时代,普遍地引导了我们两百五十届议会的决议。

  3. 一个民族根本不具备真正改变它的制度的力量。民族的性格,而非政府,决定了他们的命运。

  4. 判断力、经验、开拓性、个性,所有这些在生活中成功所必须的条件,都不是在书中可以学到的。书籍是一些可以查阅的有用的词典,但是,在脑子里储存那么多的碎片,绝对是没有用处的。

最后一句不敢苟同。人的精力毕竟有限,通过书本去获得各类知识相比亲身经历,明显是最快的。就算是针对特定职业的教育,理论知识也是要从书本获取,然后再配以实践。

第六章 - 群体意见的即时成因

  1. 词语只拥有流动的、过渡性的意义,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,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,意义都会产生变化。因此,对一种语言的准确翻译,尤其是那些已经逝去的民族的语言,完全是不可能的。

  2. 统治者的艺术,正如律师的艺术,就是要能够善于用词。

词语的力量与它们可以唤起的意象(刺激群体的想象力)相关,与本身的意义关系不大。

  1. 神灵、英雄和诗人的存在理由,就是给人带来没有了它们就无法生存的希望和幻想。在一段时间内,科学显得可以完成这一职责。但是,对于那些总是对理想产生饥渴的人来说,科学已经不够用了,因为科学不敢许诺太多,又不会撒太多的谎。

  2. 为了战胜群体,首先必须意识到他们是被什么样子的情感所驱动的,然后假装认同这些情感,再通过最基本的联想手段,唤起一些暗示的意象,试着去改变这些情感。知道在需要的时候,回到原点,尤其是每一刻都要猜测产生了什么新的情感。

  3. 不要在治理人的事务中,让理性介入太多。许多情感,比如荣誉、忍让、宗教信仰,对荣耀和祖国的爱,到目前为止,一直是所有文明的重要推动元素,它们都不是因为理性而诞生的,而且往往是在理性根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诞生的。

第七章 - 群体的领袖和他们的说服手段

  1. 个体聚集成群体,失去一切意志,就会本能地听从一个具有意志的人(领袖)。

  2. 领袖在最经常的情况下,首先是一个自己被一种理念操纵的人,然后,他成为该理念的传教者。理念占据了他,以至于没有它就会一切都消失。一切不同的意见在他看来,都是谬误或者迷信。

  3. 当需要在群体的头脑中慢慢灌输一些思想和信仰时,主要借助于以下三种的手段:断言重复传染。影响过程是比较缓慢的,但效果却是持久的。

    • 越简洁的断言,越没有论证和证据,就越有威信;
    • 断言要想产生真正的影响,就需要不断被重复,重复得越多越好,一直都用同样的说法;
    • 在群体那里,思想、感情、情感、信仰,会像细菌一样,具有强烈的传染能力。
  4. 威望的特点,就是阻止人们把一样东西如实地去看,就是让我们的判断力瘫痪。群体总是需要现成的意见,个体则经常需要现成的意见。这些意见受欢迎,跟它们含多少真理或谬误无关;只因为有威望,才受欢迎。

  5. 威望是说服人的根本元素。

  6. 不少元素可以成为威望得以产生的原因,而其中最重要的之一,就是成功。一个成功人士,一个被人接受的想法,马上就变得不容置疑。

  7. 威望一旦能够被讨论,就已经不再是威望。那些长期保持威望的人,从不容忍讨论。要想让群体敬仰,一定要能与他们保持距离。

第八章 - 群体的信仰和意见的可变范围

  1. 革命的作用,就是把几乎已经被放弃的信仰完全摈弃,因为风俗的枷锁还阻碍着人们去完全抛弃它。一场革命的开始,其实就是信仰的终结。

  2. 宗教所许诺的幸福理想,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实现,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质疑。

  3. 真正的暴政,就是潜意识地控制着人的灵魂的暴政,因为这是唯一一种无法被打败的暴政。

  4. 政治的向导是不知理性为何物的流动群体的冲动,政治完全被情感所驱动。

  5. 今天,群体的可变性意见的总数,比任何时候都要大:

    • 古老的信仰已经渐渐失去了它们的统治;
    • 群体的力量不断壮大,越来越找不到可以与他们抗衡的东西,他们在思想、意见上的可变性可以进一步自由地表现出来;
    • 报业的媒体近来的发展。

政府对于引导舆论的乏力,群体开始影响政治。

第九章 - 群体的归类

  1. 不同类型的群体:

    • 异质的群体:由随便的个体任意组成,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什么,智力有多高;
    • 同质的群体:一、派别(信仰共同体),二、等级集团(职业共同体),三、阶级(利益和习惯共同体)。
  2. 种族的灵魂越强大,群体的特征就越不明显。

种族越文明,个体相对来说更先进,则群体的野蛮特性就越不明显。

第十章 - 所谓的犯罪群体

  1. 群体的罪行一般源于强大的暗示,之后,所有参与的人都会相信自己是在完成一种职责。普通的犯罪行为则完全不是这样的。

第十一章 - 刑事法庭的陪审员

  1. “我们知道,在刑事法庭上陈述自己的辩护词的时候,拉修的眼睛一直不离开两到三个他认为有影响力的、但很难对付的陪审团成员。一般来说,他会把这些反对的人尽量争取过来。然而,有一次在外省,有那么一个人,他花了四十五分钟,用他最坚定的论证,也无法说服他。那人坐在第二排的第一个,是第七号陪审员。太让人绝望了!突然,就在滔滔不绝的辩护过程中,拉修停了下来,对刑事法庭的庭长说:庭长先生,您能不能让人拉一下窗帘,就在那边,对面,第七号陪审员被太阳晒得睁不开眼了!第七号陪审员脸红了,微笑了一下,说了声谢谢。最后,此人站到了辩护人的一边。”

  • 展示自己的细心、体贴和友善,获得好感;
  • 表达关注、重视,引起不易察觉的亏欠意识,从而获得正面回报;
  • 暗示自己的影响力。

第十二章 - 选民群体

  1. 群体拥有的,是人们强迫他们接受的,从来都不是理性让他们接受的。

  2. 一个能够发明没有什么确定的含义的新口号,并因此而可以适用于各种诉求的人,一定会获得大胜。

  3. 在一个平等的时代,人们对于别人产生不出信仰,因为他们彼此相似;但是,正是这样一种相似,使得他们对于公众的判断,带有一种几乎无限的信任。因为他们无法不相信,既然每个人都有着同样的见识,真理一定是在多数人那里的。

  4. 在群体中,人们都会趋同,在一些普遍问题上,四十个院士的集体意见,并不比四十个担水的挑夫的集体意见更高明。

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”。

  1. 跟群体的信仰,是不能争论的。

第十三章 - 议会

  1. 在议会中,我们可以找到群体的普遍特征:思想的过于简单化,易受刺激,容易接受暗示,感情的夸张,领袖的巨大影响。

  2. 为了能够精明地操纵人,领袖必须能够进入群体的心理,至少是以无意识的方式,知道如何跟群体说话,尤其是知道词语、口号和意象的迷人的影响力。他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口才,由坚定的断言和令人震撼的意象所构成,再辅以最初级的逻辑推理。

  3. 群体的工作,无论何处,总是不如一个孤立的个人的工作。

  4. 表面上的自由的增加,一定会伴随着真正的自由的减少。




评论 | Comments


Loading ...